未來取向的育兒經 |
發布日期:2018/3/4 發布者:佚名 共閱57716次 |
未來取向的育兒經 ——心理專家李子勛在《父母必讀》創刊30周年慶典暨二十一世紀兒童發展論壇的演講 李子勛,家庭治療專業督導師,心理咨詢與治療培訓師,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等欄目特約心理專家。《父母必讀》雜志的專欄作家李子勛老師。他演講的主題是:未來取向的育兒經。 李子勛:剛才好幾位專家的講座,讓我收獲很大。既然是一個未來導向,我想可能我們要來思考一下,我們這一代人是不是有能力來教育我們孩子或者從心理結構來講,我們是不是具有對他們教育的能力。 從現在的兒童教育理念來看,每個國家,每個文化,每個民族都有它自在的理論和自在的技術,談到未來,我就在想二十年以后的中國會是什么樣子?劉丹已經講了,實際上在社會學分析我們一直把六十年代的美國和二十年后面的中國做比較,六十年代出生在美國到現在已經五十年了,這一幫美國人現在幾乎站在美國主流社會的一個意識。所以看看現在美國,比起二十年以后的中國就差不多了。為什么這么說?八十年代是中國產生巨大改變和變革的時間,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從心理學上來講由于你生活在那樣一個社會結構和物質條件下。 現在我們比較強烈是講社會,一個人是一個社會的人,家庭對于一個孩子的影響只是前半生,真正一個孩子所呈現出來的東西是由心理和社會共同完成,社會本質對孩子的影響大于一個家庭,為什么這么來講?我們明顯的看到一代一代人有明顯的不同,八十年代是中國變革時代,那么到了現在三十年過去,中國的變化大家看到了,劉丹也談到這是一個急速變化的過程。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來講,所有出生在八十年代以前的父母們,其實是完全不了解的。因為你們內在結構完全是不同的。想象我們孩子在這么多關愛下面,從來沒有因為愛的缺乏而痛苦過。同樣他們在物質上滿足是過度的,尤其是85年以后,90以后的孩子。 想象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人他們生活情況完全不同,首先當時中國很不穩定,大家處在一個動蕩社會里面,我們沒有吃的,經常會饑渴,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人現在都是富翁,他們都是存在饑渴,所以對物質產生需要。 我們曾經分析過華為老總的任正非的成長,他生活的情景決定這個人成年以后會干什么?會喜歡什么?而85年以后的孩子和我們80年前在中國的人來講,從他內心結構是完全不一樣的。由于我們教育理論和我們專家所做的研究,都是在這樣一個六七十年代形成的思想意識里面,這里面可能存在一個誤差,可能在誤讀我們85以后的孩子們。 共4頁 1 2 3 4 下一頁 閱讀全文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