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檢查“唐篩”≠“糖篩” |
發布日期:2018/3/4 發布者:佚名 共閱58293次 |
孕期為了保證腹中胎兒的安全,孕媽咪經常需要定期到醫院進行孕檢。每次都有一些新的檢查項目,望著手中檢查單上項目的簡稱,孕媽咪常常會不清楚某項檢查的內容和含義。甚至出現檢查項目錯誤,需要重新排隊檢查的情況。這其中,最讓準媽咪混淆的就是孕檢中的“唐篩”和“糖篩”。 下面我們來分別了解一下兩者究竟有什么不同。 “唐篩”到底是什么? “唐篩”的全稱為“唐氏兒篩查”,是一種通過抽取孕婦血清,檢測母體血清中甲型胎兒蛋白和絨毛促性腺激素的濃度,并結合孕婦的預產期、年齡、體重和采血時的孕周等,計算生出唐氏兒的危險系數的檢測方法。 “唐氏兒”如果由于某些原因,胎兒染色體數目異常,從而影響胎兒發育,甚至胎兒畸形。主要表現為智力低下,發育遲緩。在我國,大約每750名新生兒中就會有1個患有唐氏綜合征。而這種疾病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因此重視產前篩查的意義重大。 多年來,國內外一直把大于35歲的孕婦作為高危產婦進行唐氏綜合征的產前診斷。然而隨著環境污染及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即使沒有任何異常家族史的正常孕婦仍有可能生出唐氏兒。近幾年的篩查結果表明,35歲以上孕婦生育的唐氏兒占其總出生量的15﹪,因此,唐氏產前篩查是阻止唐氏兒出生的關鍵。 進行篩查的最佳時間是懷孕的第15~20周。一般抽血后一周內孕婦即可拿到篩查結果,如結果為高危也不必驚慌,因為還要進一步做羊水穿刺和胎兒染色體檢查才能明確診斷。 唐氏篩查得到的不是絕對值而是可能性,即生育唐氏兒的危險性大小,因此經過篩查定為低危也不能絕對保證胎兒百分之百健康。但就目前來看,唐氏篩查是最先進、最可靠的篩查方式。 “糖篩”又是什么呢? “糖篩”是指育齡婦女妊娠期間糖尿病篩查的簡稱,糖篩高危一般醫生會建議繼續做糖耐檢查,以確診有無妊娠合并糖尿病。 妊娠之后首次發現或首次發病的糖尿病,稱為妊娠期糖尿病,近年來其發病有增高趨勢,大概占所有孕婦的10%左右。這是由于妊娠期間,由于各種因素可以導致糖的代謝發生異常,但是很多人并沒有相應癥狀,甚至空腹血糖也是正常的,所以并沒有引起相應的重視。但妊娠糖尿病會對孕婦及胎兒有多種不良影響,所以,有條件的孕婦最好都做糖篩檢查,以盡早檢測出是否有妊娠糖尿病并治療。 一般在孕24-28周采血化驗篩查。糖尿病篩查方法:篩查前空腹12小時,將葡萄糖粉50克溶于200ml水中,5分鐘內喝完,喝第一口開始計時,1小時后抽血查血糖,血糖值≥7.8mmol為糖篩查異常,需進一步行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若糖耐量測試有2項或2項以上達到或超過正常值,則可診斷為妊娠期糖尿病,僅1項高于正常值,則診斷為糖耐量異常。最重要的是: 必須喝完糖水超過一個小時才能抽血的! 特別提示姐妹們,如果搞不清自己要做的是哪項檢查,還是要仔細咨詢醫生。特別是有些醫院兩項檢查不在一個地方抽血,或者檢查不在同樣的時間,不要走錯了地方去錯時間。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