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小心小兒秋冬季腹瀉 |
發(fā)布日期:2018/3/4 發(fā)布者:佚名 共閱57803次 |
小兒秋冬季腹瀉,簡稱小兒秋瀉,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小兒腸道傳染病,多見于秋季,且多發(fā)于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 小兒秋瀉起病急,發(fā)病快,常并發(fā)上呼吸道感染,出現頭痛,發(fā)熱,惡心,嘔吐等癥狀,發(fā)。保程旌蟪霈F腹瀉,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樣,帶少量粘液,每天十至數十次,無膿血、無腥臭味,嚴重時可引起脫水及電解質紊亂,從而危及生命。若能及時對癥治療,一般一周后即可痊愈。 小兒秋瀉傳染性很強,應加強預防。秋季氣候變化快,要注意小兒腹部保暖,防止著涼,小兒發(fā)病后要及時隔離治療,患兒糞便及被患兒污染的器具等物品要嚴格消毒;純猴嬍骋饲宓紫,多吃一些稀粥或米湯,多吃稀粥能有效地減少大便次數,促進大便成形,并能緩解因脫水而引起的一系列中毒癥狀。還要讓小兒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動物肝、以及蛋類、魚類和深綠色蔬菜等,這些食物不僅有很好的預防作用,而且發(fā)病后食用還有助于病情的好轉。 治療此病,以中醫(yī)療效較好,其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促進胃腸血液循環(huán)和新生細胞的成熟,抑制輪狀病毒的生長,調整胃腸功能,達到止瀉目的。現介紹幾則簡易外治方,供選用。 1.云南白藥1克,75%酒精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于肚臍孔處,再用麝香虎骨膏固定,每日1換,連續(xù)3天。 2.苦參、蒼術各適量,研為細末,濕重于熱者按1∶3配伍,熱重于濕者按3∶1配伍。每次取藥粉適量,醋調為稀糊狀,外敷于雙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每晚1次,次晨除去,連續(xù)3天。 3.取無花果葉5片,放入鍋中,加水1500ml,煎開后倒入腳盆中,先熏雙足心涌泉穴,待藥液溫度適可時再足浴,每日2-3次,連續(xù)3天。 4.取山梔子(鮮者尤佳)適量,搗如泥,加食鹽少許混合均勻,外貼于手心勞宮穴上,包扎固定,每隔12小時換藥1次,一般2-3次即可。 對于輕癥患兒,通過上述幾法綜合治療,多能控制病情,若病情嚴重,或出現脫水酸中毒癥狀時,應及時去醫(yī)院治療。 文/胡獻國 本文由《親子》雜志授權搖籃網獨家發(fā)表,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yè)在本網發(fā)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chuàng)、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