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為小兒煎煮和服用中藥 |
發布日期:2018/3/4 發布者:佚名 共閱57449次 |
小兒患某些疾病時,經常需服中藥治療,但如何煎煮和服用中藥也有一定的學問。煎煮中藥時最好用砂鍋,因為砂鍋受熱均勻,而且不會使中藥的有效成分起化學變化。也可用不銹鋼或搪瓷器皿,但忌用鐵鍋,這是因為鐵的化學成分不穩定,可與中藥所含的多種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從而改變藥液的外觀和內在質量。 煎中藥前,先用冷水將中藥泡透,一般需浸泡30分鐘。煎中藥時,要掌握好時間、水量及火候。煎煮的時間和水量因藥物的性質不同而異。清熱解表藥煎煮的時間不宜過長,煮沸后10-20分鐘即可,故水量要放得少些,水的液面只要高過藥即可。滋補藥和雜類方藥,需煎煮半小時,水量要多放些,沒過藥后,再高出2-3厘米。有些藥物為了充分發揮其藥效,減少毒性,須采取不同煎煮方法,因此應按醫生或藥房交待的方法進行煎煮,如先煎、后下或用紗布包好再煎等。煎藥的火候也要掌握好。藥液未煮開時用旺火,煮開后改用文火,并應經常攪拌。每劑藥 應煎煮兩次,兩次藥液倒在一起混勻,分兩次服。為小兒煎煮的藥液不宜過多,應根據小兒的年齡控制藥液的多少,一般學齡期兒童每次煎100-150毫升,嬰幼兒為50-100毫升。 中藥煎好后,放到不冷不熱時服用叫溫服,一般多采取這種方法服藥。但也有一些病人需要冷服或熱服。如消化不良、痢疾等腹瀉的病兒畏寒則需要熱服;外感風寒感冒時也需要熱服,熱服可助發汗,解表退熱。患扁桃體炎、腮腺炎、口腔炎、腦炎等熱性病時,中醫往往使用清熱解毒、瀉下通便的涼性中藥,這類中藥冷服效果比較好。這種溫藥熱服,寒藥涼服的原則,是根據疾病的寒熱性質而定的,也是中醫治病的一個原則。這樣不但可以提高藥物的療效,還可以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 服藥時間應根據病兒的病情和藥物的作用來決定,一般的中藥最好在飯后1小時服;補養藥宜空腹服,以利于吸收;驅蟲藥應于早上空腹服,可提高殺蟲效果;助消化的藥要在進食稍后再服,以助療效。一般來講,服用中藥時只要按醫囑正確執行,就能達到治療作用,而且也比較安全。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