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我們很窮,但很快樂 |
發布日期:2018/3/4 發布者:佚名 共閱57800次 |
鄉村、大集體、生產、口號、席天幕地……這是我兒時的生活環境。 補丁衣服、赤腳草鞋、一塊塑料布當雨具、餓肚子……這是我兒時的生活條件。 兒時,我們很窮。 但是,兒時,我們很快樂。 1978年,那時,我們白天上完學以后,晚上還要在鄉村大喊口號。“抓生產”、“轉崗治國”、“毛主席萬歲”……我們可能不知道口號的意思與內涵,那都是學校老師布置的任務,晚上大家吃完了飯,然后按照指定的地點聚集,由一個同學領頭喊口號,大家跟著大聲喊叫。圍著自己的那個生產隊喊上一圈,然后我們就做開了游戲。那時鄉村幾乎沒有磚瓦房,都是大土磚,是由耕牛拉著碾子把稻田軋牢實以后,人們挖成一塊塊的土坯,也就是土磚。這些磚要碼放整齊,風干,然后才能用來壘墻。磚坯碼放得很高,比我們高出許多,有很多條,這是我們開展捉迷藏、進行槍戰的絕好“游擊地”。我們瘋狂地玩啊,各家各戶的煤油燈漸次熄滅,天上游弋的月亮也好像有些累了,常常躲藏在云彩中歇息片刻。但我們興致很高。在精疲力竭后,我們才溜進各自的家。 我們沒有買來的玩具。但我們很會就地取材。我們把柳樹枝條削成各種標志,然后玩“棒打虎,虎吃雞”的游戲。我們用削鉛筆的小刀在地上劃出幾個格子,然后用小刀去刺那些格線,這叫“殺兵”。我們把豌豆葉攢起來就是毽子,我們把荷花的花蕊用一根線繞著,然后突然一放,五彩的眩目的花環就出現在眼前,就像現在孩子們玩的悠悠球。我們在地上畫上一個房子,從干池塘邊上檢來螺馱,把里面的螺肉掏空,然后用針線將螺馱穿起來,就玩起了跳房子的游戲。我們將小石塊磨圓、磨光,把石塊放在手心,讓石塊在空中翻一個,然后用手背來接,然后再拋,用手心來接,“一五一十,十五二十”地玩起“稱斤兩”的游戲。春天,我們在墻逢里捉蜜蜂。夏天,我們在一個又一個的池塘游泳,打水仗。秋天,我們在夜晚捉螢火蟲。冬天,我們燒野草…… 啊,農村的天地,孩子的童真,天然的場地,豐富的想象,快樂時時與我們相伴。其實,今天,這些游戲還在農村流行,我們城市里的孩子不妨引進過來。那真是其樂無窮,又經濟實惠,場地方便。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