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教子八法:“不以兒童為玩物” |
發布日期:2018/3/4 發布者:佚名 共閱57504次 |
老舍先生稱自己為“寫家”,不說“作家”,還稱自己為“文牛”。實際上,這是他的一種人生觀。縱觀他的一生,不論是辦教育,還是當作家,都圍繞著一個大問題——怎樣做人。 在兒童教育上,他有一套獨特的思想,既是針對自己的孩子的,也是泛指所有的孩子的,算是他的教育思想吧。細想起來,有以下八條: 圖片素材來源于華蓋 一、“木匠說” 1942年8月,老舍先生曾寫過一篇叫做《藝術與木匠》的文章,其中有這么一段:“我有三個小孩,除非他們自己愿意,而且極肯努力,作文藝寫家,我決不鼓勵他們;因為我看他們作木匠、瓦匠,或作寫家,是同樣有意義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別。” 這是一種反傳統的教育思想。第一,干文藝并不比當木匠高貴;第二,干文藝比作木匠還更艱苦;第三,干文藝更需要一些基礎,諸如文字要寫得通順,要有生活底子,還應至少學會一種外國語。 1949年在重慶,朋友們為老舍先生祝壽,并祝賀他從事寫作20周年,大家說了許多鼓勵的話,輪到他致詞的時候,早已泣不成聲,只喃喃地說出一句來:“20年,歷盡艱苦,很不容易,但是拉洋車、做小工20年也很不容易,我定要用筆寫下去,寫下去。”依然是把當作家比作拉洋車和做小工。 二、“不必非入大學不可” 這倒不是說,他自己沒有上過大學就不主張別人上大學。他說的是“不必非入大學不可”,是一種反對“唯有讀書高”的思想。這也是一種反傳統的教育思想。 老舍先生在給妻子的一封信里談到對孩子們的希望時寫到:“我想,他們能粗識幾個字,會點加減法,知道一點歷史,便已夠了,只要身體強壯,將來能學一份手藝,即可謀生,不必非入大學不可。假若我看到我的女兒會跳舞演講,有作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體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歡喜!我愿自己的兒女能以血汗掙飯吃,一個誠實的車夫或工人一定強于一個貪官污吏,你說是不是?”他還進一步說:“書呆子無機會騰達,有機會做官,則必貪迂誤國,甚為可怕!” 他主張念書,以知識救國,以學問強國;他反對讀書去走仁途,如果這樣,則不如去當一名誠實的木匠,因為木匠做的桌子或柜子對社會有用。 共4頁 1 2 3 4 下一頁 閱讀全文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